新闻中心/ news center

您的位置:首页  -  新闻中心  -  如何判断防爆电脑柜内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?

如何判断防爆电脑柜内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?

更新时间:2025-09-20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65
判断防爆电脑柜内设备(如主机、显示器、UPS 等)的最高表面温度,是确保设备与现场爆炸性介质 “引燃温度" 匹配、避免高温引发燃爆的关键步骤。需结合设备自身标识、标准测试数据、现场实际测量三大维度综合判断,具体方法如下,按优先级和操作难度排序:

一、优先查阅:设备防爆认证文件与标识

防爆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是其防爆认证的核心参数之一,制造商需在设备标识或认证文件中明确标注,无需现场测量即可直接获取,这是便捷且可靠的方法。

1. 设备外壳的 “温度组别标识"(直接对应最高表面温度)

所有通过防爆认证的设备(如防爆主机、显示器),外壳均会标注温度组别代号(T1~T6),该代号直接对应设备在 “正常运行 + 预期故障" 状态下的最高表面温度上限,具体对应关系如下(符合 GB 3836.1-2010/IEC 60079-0 标准):
温度组别代号最高表面温度(℃)典型适用场景(匹配引燃温度>该值的介质)
T1≤450甲烷(引燃温度 537℃)、丙烷(466℃)
T2≤300乙烯(490℃)、乙醇(363℃)
T3≤200汽油(280℃)、甲苯(535℃,但需温度安全冗余)
T4≤135乙醛(140℃)、乙酸乙酯(427℃)
T5≤100二硫化碳(102℃)、氨基甲酸酯(120℃)
T6≤85氢气(560℃,需极低表面温度避免风险)、硫化氢(260℃)
判断方法直接查看设备外壳的防爆标志,例如设备标注 “Ex d IIC T4 Ga",其中 “T4" 即代表该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≤135℃。需注意:
  • 温度组别需不低于现场介质的引燃温度要求(如现场存在乙醛,引燃温度 140℃,则设备需选 T4 及以上组别,确保 135℃<140℃);

  • 若设备无温度组别标识,或标识模糊(如磨损、涂改),则该设备可能未通过合规防爆认证,严禁放入防爆电脑柜。

2. 防爆认证证书与技术手册(获取详细温度数据)

若需更精准的温度数据(如不同工况下的表面温度分布),可查阅设备的防爆认证证书(如国内 CNEX 证书、国际 ATEX 证书)或制造商提供的技术手册
  • 认证证书 “检验结果" 部分:会明确标注设备在 “额定负载运行"“故障状态(如风扇停转)" 下的最高表面温度实测值(如 “正常运行时最高表面温度 120℃,故障时 130℃");

  • 技术手册 “热特性" 章节:会提供设备关键部件(如主机 CPU 散热片、显示器背光板、UPS 电池组)的表面温度数据,避免局部高温未被关注(如 CPU 散热片温度可能高于设备外壳平均温度)。

获取途径
  • 向设备供应商索要电子版 / 纸质版认证证书(需包含 “温度测试报告" 附件);

  • 登录认证机构(如中国防爆电气网、欧盟 ATEX 数据库),输入设备型号或证书编号查询公开的认证信息。

二、现场测量:使用专业仪器实测(适用于无标识或需验证的场景)

若设备标识缺失、证书信息不全,或需验证设备在实际运行(如满负载、高温环境)下的表面温度,需通过现场测量获取数据。测量时需遵循 “安全、精准、覆盖关键部位" 的原则。

1. 选择合规的测量仪器(避免引入安全风险)

需使用防爆型红外测温仪防爆型热电偶温度计,禁止使用普通非防爆测量仪器(如家用红外测温枪),避免仪器产生火花引燃现场爆炸性介质。仪器需满足以下要求:
  • 防爆等级:不低于现场危险区域等级(如 1 区环境需选 Ex d IIC T4 级仪器);

  • 测量精度:误差≤±2℃(确保数据可靠,避免误判);

  • 量程范围:覆盖可能的温度区间(如 0~200℃,适配 T1~T6 级设备)。

2. 确定测量部位(重点关注 “高温点")

设备最高表面温度通常出现在发热部件的外表面,而非设备整体平均温度,需针对性测量以下关键部位:
设备类型重点测量部位
防爆主机CPU 散热片对应的外壳区域、电源模块外壳、硬盘 / SSD 安装位外壳、风扇出风口附近
防爆显示器背光板对应的屏幕边缘外壳、电源适配器外壳(若集成在显示器内)
防爆 UPS电池组外壳、逆变器模块外壳、散热风扇出风口
防爆交换机端口芯片对应的外壳区域、电源模块外壳

3. 规范测量流程(确保数据真实有效)

  • 测量环境准备

    1. 确保防爆电脑柜内设备处于满负载运行状态(如主机运行高负载程序、显示器亮度调至最大、UPS 带载至额定功率的 80%),运行时间≥2 小时(让设备温度达到稳定状态,避免开机初期温度偏低);

    2. 确认现场环境温度稳定(如 25~30℃,避免环境温度过高影响测量结果),且无强电磁干扰(如远离高压电缆,防止干扰测温仪)。

  • 具体测量操作

    1. 用防爆红外测温仪对准重点部位,保持测量距离 5~10cm(避免距离过近触碰设备,或过远导致测量面积过大),每个部位测量 3 次,取平均值;

    2. 若使用热电偶温度计,需将热电偶探头紧贴设备表面(用防爆胶带固定,确保良好接触),静置 10 分钟后读取温度值(热电偶响应较慢,需足够时间稳定);

    3. 记录所有部位的最高温度值,该值即为设备在实际工况下的最高表面温度。

  • 结果判定

    实测最高表面温度需≤设备标识的温度组别对应上限(如 T4 级设备实测温度≤135℃),且需低于现场爆炸性介质的引燃温度(通常要求低 5~10℃作为安全冗余,如介质引燃温度 140℃,实测温度需≤130℃)。

三、参考行业标准与制造商承诺(辅助验证)

若上述两种方法均无法实现,可通过行业通用标准或制造商技术承诺间接判断,但需注意该方法精度较低,仅适用于初步筛查。

1. 行业标准推荐值(针对常见防爆设备)

部分行业标准会对特定防爆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作出推荐,例如:
  • GB 3836.2-2010《爆炸性环境 第 2 部分:隔爆外壳 “d"》:推荐隔爆型电气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不超过其温度组别上限,且关键发热部件(如电机绕组)温度需额外降低 10%;

  • 石油化工行业规范:防爆电脑柜内的主机、显示器,在正常运行时最高表面温度通常推荐≤120℃(对应 T4 级),避免与常见介质(如乙醇、汽油)的引燃温度冲突。

2. 制造商技术承诺(需书面确认)

向设备制造商索取《技术承诺函》,明确以下信息:
  • 设备在额定电压、额定负载下的最高表面温度实测值;

  • 设备在故障状态(如风扇停转、部分元器件失效)下的最高表面温度;

  • 承诺数据的测试依据(如符合 IEC 60079-11 标准的温度测试方法)。

    需注意:该承诺需加盖制造商公章,避免口头承诺(无法律效力,数据可信度低)。

四、关键注意事项(避免误判风险)

  1. 禁止 “以平均温度代替最高温度":设备整体平均温度可能远低于局部高温点(如主机外壳平均温度 50℃,但 CPU 散热片对应外壳温度 130℃),需重点测量发热部件,而非仅测设备侧面或顶部的非发热区域;

  2. 环境温度的影响需修正:若现场环境温度过高(如夏季户外 40℃),需在实测温度基础上扣除环境温度影响(通常环境温度每升高 10℃,设备表面温度可能升高 5~8℃),或在标准环境温度(25℃)下重新测量;

  3. 故障状态不可忽视:设备最高表面温度需覆盖 “正常运行" 和 “预期故障" 两种状态(如风扇停转后,设备温度可能从 120℃升至 135℃),仅测正常状态可能遗漏故障风险;

  4. 仪器需定期校准:防爆测温仪需每 6 个月由专业机构校准(如国家计量院),确保测量精度,避免因仪器漂移导致数据失真(如校准前显示 130℃,校准后实际为 140℃,误判为合格)。

总结:判断流程优先级

  1. 标识与证书:直接查看设备温度组别标识、防爆认证证书,快速获取数据;

  2. 次选现场实测:用防爆测温仪测量满负载运行下的关键部位温度,验证实际工况下的安全性;

  3. 最后辅助参考:结合行业标准和制造商承诺,初步筛查设备是否符合基本要求。

通过以上方法,可准确判断防爆电脑柜内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,确保其与现场爆炸性介质的引燃温度匹配,避免高温引发燃爆事故。



与我们产生合作,还原您产品蓝图里应有的样子!

立即联系我们
18134552229

欢迎您的咨询
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用心服务

在线客服

扫码关注我们

Copyright ©2025 永利总站检测路线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备案号:皖ICP备16011032号-9

技术支持:智慧城市网    管理登陆    sitemap.xml